俗話說,十人九痔。可見痔瘡的發病率之高。痔分為內痔、外痔和混合痔,無論哪種痔,發作時都非常痛苦。痔的發生及防治與排便習慣有密切關系。尤其是天氣干燥,會影響正常的排便,所以要特別注意。那么,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痔瘡呢,中醫預防痔瘡有什么好法子呢?
注意排便動作有益于預防痔瘡
專家表示,注意排便動作有益于預防痔瘡的發病,所謂排便動作是指排便時糞便從肛門排出時的一系列動作。這些動作是一種復雜的反射過程。
開始先吸氣,然后閉氣,暫停呼吸以增加胸腔內的壓力,接著膈肌下降,腹肌收縮,腹內壓增高,使直腸內糞便從肛門排出,這就完成了一個排便動作。稍事休息,上部位的腸管內的糞便再進入直腸又開始第二個排便動作。正常人每次排便,多數經過2-3個排便動作即可完成。部分人只經過1個排便動作也可完成,如無不適,亦為正常。
第一,注意在排便感明顯時立即如廁,不可久忍大便。
第二,按照排便動作規律進行排便,即前一個排便動作完成后,稍事休息,等產生第二次排便感時,再作第二個排便動作,切不可在兩次排便動作的間歇期強行排便。
第三,不可蹲廁過久,實際上排便動作所需時間極短,2-3個排便動作約1分鐘,如果超過3-5分鐘后,仍無便意,應停止大便。
第四,排便時不宜用力過猛,以免損傷肛門局部,應緩慢增加力量。
第五,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無力,常常感到排便困難,可用手在左下腹部按壓,協助糞便向下運行,也可以在肛門左右兩側向上方按壓,有利于糞便排出。
中醫解說:按摩長強穴也可防治痔瘡
中醫認為,人體上有個重要的養生穴位長強穴,按摩此穴可防治痔瘡。如果再配合承山穴,療效更顯著。
二千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云:"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"明確指出了痔瘡的形成與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、感受濕熱等有關,而后世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體會及前人的經驗,又進一步指出,病因與久忍大便、久痢久瀉、酗酒、嗜食辛辣、年老體衰、婦人妊娠、久坐久行等都有極大關系。治痔瘡,常按這兩大養生穴位。
長強穴
在尾骨尖端下,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。屬于督脈,可治療痔瘡、脫肛、便秘、腰疼等。多用于治療腰神經痛、痔瘡等。配合承山穴可治痔瘡。
患者俯臥,雙腳稍稍分開,用手指揉、按壓此穴,每次揉4分鐘,雙手交替按摩。每日2次。
承山穴
人體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,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,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。
以大拇指強力漩渦般旋轉按壓腓腸肌兩肌腹之間的承山穴(用力伸小腿時,在人字紋的凹陷中),按壓1分鐘,停30秒鐘再按壓1分鐘,反復進行,以病者能承受,感到酸、麻感向腘窩、小腿、足底部放散或局部脹滿為度,直至疼痛緩解或消失。指壓承山穴能降低直腸瘀血,促使痔靜脈的收縮,用治各種痔疾,不論內痔、外痔還是混合痔,其消炎、止痛效果都很迅速,是治療痔疾的經驗穴,被歷代醫家所公認。另外,承山穴有理氣散滯之功,還能治療大便秘結,而避免便秘是痔瘡重要的防治措施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克魯尼網站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提示:本文觀點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客服核實,本站將于7個工作日內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