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傷性乳房脂肪壞死較易誤診,誤診率有文獻報道達82.9%,其主要原因是脂肪壞死臨床較少見,醫師對其缺乏認識;脂肪壞死缺乏特征性的臨床表現,不同的病理改變時期,臨床表現復雜多樣,腫塊的多形性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易與乳房良、惡性腫瘤混淆;缺乏有價值的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等。故須與相關病變加強鑒別才能作出診斷。
1.乳腺癌乳癌的腫塊多為不規則形,邊界不清晰,少數呈球形或扁圓形,可出現乳頭抬高、凹陷、指向改變,皮膚橘皮樣改變,腋淋巴結常腫大。而乳房脂肪壞死腫塊邊界相對較清,腫塊表淺,雖與皮膚有粘連,但與深層組織無關,也不會固著于胸壁,不會出現皮膚橘皮樣改變,淋巴結偶有腫大。乳腺癌合并有乳房脂肪壞死,原發乳腺癌外傷后皮膚出血瘀斑而被誤診為脂肪壞死,經詳細詢問病史,證實腫塊發生于乳房外傷之前,乳房皮膚同時伴有桔橘樣水腫時,則利于乳癌診斷。
2.乳房膿腫乳房膿腫表現為乳房紅腫、熱、痛,伴有全身癥狀,發熱、寒戰。膿腫較深,切開后有膿液流出,而乳房脂肪性壞死膿腫較表淺,切開后流出液化的脂肪或陳舊性血性液體,或有臭味的黏稠壞死物。化驗可有白細胞增多。
3.乳房導管擴張癥本病無乳房外傷史,發病部位多在乳暈區,早期可有乳頭溢液,可以出現乳房腫塊并與表面皮膚粘連,腫塊有疼痛及壓痛,病人可發熱,晚期隨腫物增大可出現乳頭內陷或橘皮樣改變。切面不見油囊,病理學檢查導管擴張,管壁增厚纖維化,但無導管上皮細胞增生現象,導管周圍組織中有淋巴細胞、漿細胞浸潤。
4.積乳囊腫多發生在妊娠、哺乳期或斷乳后,發病前患乳可能有炎癥,外傷或手術史,腫塊呈橢圓形或圓形,邊界清楚,光滑有彈性,活動度較大。腫物多位于乳暈區附近,X線檢查顯示輪廓清楚,密度較低而又均勻的囊腫。超聲檢查也顯示病變為囊性,腫物穿刺抽出新鮮乳汁或黏稠的乳酪樣物,即可確定診斷。
5.復發性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本病特征性改變是皮下反復出現硬結,硬結出現時常有發熱。硬結可以是孤立的,也可以是融合性的,且常有疼痛及觸痛。病變一般位于四肢及軀干,但亦可發生在婦女乳房,隨著病程發展,硬結可發生液化,表面皮膚青黑色,稍隆起于體表,有波動。穿刺可抽出棕黃色油狀液體,以后吸收并發生纖維化,而牽拉皮膚,遺留一杯狀凹陷。根據病史及病變進展過程,兩者是不難區別的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克魯尼網站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提示:本文觀點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客服核實,本站將于7個工作日內處理。